從制造業大國到制造業強國,從傳統經濟到智能經濟,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個關鍵,就是如何從“剛性生產”轉向“柔性生產”。
剛性生產,體現在產品的規?;a方面,滿足的是社會對大量工業品的需求。而伴隨著消費結構升級,買方市場和消費者個性化、定制化、時效性要求的步步緊逼,滿足“多樣化、小規模、周期可控”的柔性化生產、柔性制造,才是企業未來生存和制勝的關鍵。
大數據的運用是柔性生產關鍵
柔性生產的本質,是使生產過程由廠家主導,轉型為消費者主導。因為運用大數據技術和思維,把消費者與生產者一體化,就成為關鍵。
在大數據方面的應用,企業通過對大量數據的采集和分析,可以更快的找準市場,同時通過開放生產環節,讓消費者介入生產過程。
例如,國內一家制鞋廠商利用3D腳型測量儀搜集數據,根據不同地域的腳型生產不同楦型的鞋子,以達到更加匹配當地人口腳型需求的目標。用戶只需留下3D腳型數據,可以自己選擇想要的面料、大底、顏色、鞋帶、特殊標識等。系統接受到個性化訂單之后,即將需求傳輸到工廠,并上傳至云端作為消費者偏好依據,從而方便工廠設計更時尚受歡迎的款式。
人工智能、機器學習及虛擬現實等新興柔性技術手段也變革著制造業的發展。譬如谷歌自動駕駛、BD自動駕駛及語音識別、DeepMind深度學習,以及本身就具備雄厚實力的特斯拉自動駕駛、科大訊飛語音識別等都帶動著制造業在大數據基礎上的發展變革。
“柔性中國”是中國制造升級希望所在
從去年“中國制造2025”規劃的印發,到現在中國 “智能制造”落地試點的逐步展開,在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發展主線下,柔性化生產對于中國制造的創新發展、提質增效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,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,柔性化技術的革新與升級也勢必會給中國制造業帶來全新的提升,在世界制造業領域中打造全新的“柔性中國”。